有点不好意思承认,但每当我写下这样的一句话时,我都需要一种个人的信念,相信我写下的内容是真的,或者换句话说,需要一个我自己看世界的框架。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为什么对世界根本的深刻好奇心往往与大众的兴趣没有多大关系,并且我是以“物理是一门赚不到钱的学科”为框架展开的。 

但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人:埃隆·马斯克。他极其富有,却曾在大学学习过物理。那句“物理赚不到钱”,连我自己都开始觉得有些奇怪了。 

物理本身不是人,那赚钱或不赚钱,为什么好像成了物理的责任呢? 

物理是世界的逻辑,它本身没有罪责

我曾在法国乡下的一所小大学短暂学习过物理,但最终没有完成学业。我习惯于把一个概念反复咀嚼直到觉得真正有趣,可大学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课程照常进行,考试和评分如期而至。如果我头脑再灵光一些,也许能跑在体系前面,但我没有,我只是个掉队的学生。 当时我还没真正理解什么是电荷,什么是电场,光和能量的本质是什么,而课程已经上到矩阵力学——早期的量子力学形式。我是为了理解本质才转到物理系的,但在不理解核心的情况下机械地上课,对当时的我来说毫无意义。 

在韩国,物理常被视为典型的“学了以后干什么”的专业,在法国也一样。我的法国室内乐老师甚至担心地问我:“你学物理?以后打算做什么呢?” 物理似乎到处都是“穷学科”的形象。然而,对埃隆·马斯克来说,物理意味着什么,才能成为他非凡人生的支柱呢? 

从这里开始,我写的就不再是关于马斯克的客观传记,而是我对他人生的个人视角。毕竟,只有本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其他人只能根据他外在给人的印象与他的关系去想象。埃隆·马斯克也一样。对他自己而言,他就是“我”。我这样的陌生人不可能仅凭几次搜索就理解他。 与其做那种空洞的分析,我更愿意把埃隆·马斯克当作一面“镜子”——用来责备那个总用“我热爱世界的根本所以我才会变穷”当借口的自己。 

富有父母真正留给子女的东西 

当人们讨论埃隆·马斯克为什么能如此富有时,总是先提到他优越的家庭环境。他出生在富裕之家。 但我并不认为富二代之所以富有,是因为父母直接给了他们金钱。反例太多了。 

孩子真正继承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种安静的、无形的信心:“只要我去做,八成就能成功。” 在富足的环境中长大,更容易继承这种潜意识。由于它是潜意识,就连拥有它的人也未必分得清,是环境赋予的,还是天生的。 相反,“反正也不会成功”这种想法就像恶魔一样让人瘫痪。如果你认定不会成功,就不会行动;不去行动,结果当然永远不会出现。 

马斯克的父亲绝对不是“普通人”。我不清楚全部真相,但他曾因正当防卫杀过人,并且在与马斯克的母亲离婚后,与他第二任妻子的女儿生下了孩子。能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其他方面的态度也可想而知。 传记常把伟大成功者写得像圣人,但现实中,辉煌的成就往往源自一个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内心世界。如果一个人在外在成果上与众不同,通常意味着他的内心同样不同寻常。

埃隆·马斯克似乎几乎厌恶自己的父亲。我不知道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或者承受了怎样的伤害,但如果他们的关系真的如此糟糕,也许想要逃离这种父亲的冲动,反而成了他的燃料:它强化了他的自我意识,并推动他采取行动。 舒适的关系有时会让人依赖;而摩擦,才能点燃火焰。 

生活中,我们喜欢把功劳归给和自己关系好的人。但有时,哪怕是那些我们恨不得从人生中抹去的人,也会留下让我们成长的火花。只是,伤口的疼痛让我们很难把“积极”这个词贴上去。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对埃隆·马斯克说:“你的成功多亏了你父亲”,他会有多反感。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通过他的求学痕迹、行动和采访,去寻找物理如何真正影响了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