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没人会看的文章
小学毕业前,我们全班同学互相写了所谓的「rolling paper」。 我收到的留言里,有一句话直到今天我还记得: 一个当时的朋友(小学时的“男朋友”哈哈)写了:
「喂 OOO,别再挑剔了,稍微改改你的脾气吧。」
我已经不记得当年到底在挑剔什么了, 但二十多年过去,这个性格完全没变。 只要发生什么事,我总想知道为什么, 想追根究底地找到本质原因。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
也正因如此,我从法国乡下小城的一所普通工科大学, 突然转去了物理系(最后还是辍学了)。 曾听过一句话: 「文科最聪明的人去首尔大学哲学系,理科最聪明的人去物理系。」 我当然没那个水平也没那个毅力,所以我在的是小大学, 但我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当你一直追问到最底层,本质总是会落在哲学或物理上。 (Elon Musk 当年也很喜欢物理。)
但如今,这些学科都被视为「饿死的专业」。 音乐也是一样。K-pop 如日中天, 但越接近根本的古典音乐,就越成为「饿死的音乐」。
作为一个社会性残障人士, 兴趣全是高风险「饿死」方向, 开发并运营一个个人网站博客, 几乎成了我唯一可以在房间里跟逻辑和思考玩耍的方式。 但在完成三个博客并认真开始发文后,我突然意识到:
「啊,又在写没人会感兴趣的东西……」
所有在网上发内容的人,不管是博客还是社交平台, 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潜意识的期待: 「也许某个地方有人会看我的文字。」 即便嘴上说「没人会看啦」,但既然不是写日记而是发到网上, 多半还是希望「有人」会看到。
我当时也是抱着这种期待在写,认真观察搜索统计。 突然某一刻我想: 「如果我现在走到公园去, 满眼都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小孩…… 他们当中谁会搜索并读我的文章呢?」
谁会和我兴趣相同? 谁会在那个时刻正好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 又有谁会选择用文字和搜索去找答案? 期待着「某个角落会有人看我的文章」, 瞬间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又慢又笨的傻子。
热门关键词的讽刺
如果一个关键词是热门的, 就说明它已经被充分暴露给大众了。 而之所以被充分暴露, 正是因为它很热门。 实际上,这种词根本不需要我去「搜索」: 只要是现在出现在我眼前的, 都已经是「热门关键词」了。
Naver 热点新闻、搜索联想词、Google 自动补全第一字母就出来的词、YouTube 热门视频标题…… 这些已经随时出现在眼前、随时能看到的东西,就是「热门关键词」。
想更结构化一点,可以用 Google Trends, 它能按国家实时显示热门搜索,并给个大概搜索量。
但博客作者真正想要的,不只是「热门关键词」, 而是有人感兴趣但内容还不饱和、能抢占搜索结果前列的关键词。 这种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没人会轻易分享。
对市场运作的思考
「Marketing」里的「market」就是市场。 把产品放到市场上,并不会自动发生交易; 让交易真正发生的所有行为,就是「营销」。
营销的核心,就是卖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能发生。 所有能影响交易的因素都会被考虑: 人们的兴趣、竞争者、受众反应、推广手段、销售渠道、品牌形象…… 在网络环境里,流量和关键词是核心情报。
当用户发起搜索时,请求会到达 Google 服务器, 所以 Google 精确掌握某个关键词的热度。 但这些数据是保密的,主要原因有三:
商业价值(商业机密)
搜索数据是 Google 的核心资产。 如果公开,竞争对手(Bing、百度等)可立即调整策略, 广告商也能绕开投放直接做市场调研 → Google 收入下降。
隐私与个人信息
搜索内容反映了用户兴趣、烦恼甚至健康状态, 高度敏感。 暴露罕见搜索容易关联到具体个人。
防止滥用与市场操纵
精准数字会诱发操纵: 人为刷搜索、扰乱竞争、影响舆论甚至金融市场。
所以 Google 只给出模糊数据(Google Trends), 既能体现大趋势,又能促进依赖 Google 的营销生态。
类似 SimilarWeb 的网站是怎么工作的?
除了 Google 免费提供的东西之外, 想获得流量或关键词数据都要花钱, 对个人来说太贵了。 那这些公司怎么知道一个网站的流量或关键词呢?
没有像 Google 那样的直接访问权限, 不可能做到 100% 精准。 所以 SimilarWeb、Ahrefs、SEMrush 等用的是多种间接方法综合估算。
1. 浏览器、插件和应用的数据收集
用户安装的 Chrome 扩展、免费 VPN、安全类应用……
会匿名上传浏览历史 → 估算访问量和停留时间。
2. ISP / 网络合作数据
某些国家会与运营商合作,获取匿名汇总的网络流量样本。
3. 网络爬虫和搜索引擎数据
收集网站出现在搜索中的情况、外链和点击行为,
来推算流量(Ahrefs 主要靠这个)。
4. 样本面板与统计建模
收集的数据是局部的,
通过统计模型外推不同国家和设备类型的访问量。
网站越大,估算越接近真实。
总之,我们访问网站或使用应用时, 往往在协议中同意了数据收集。 开发者再把数据卖给这些公司, 它们用建模生成营销可用的流量和关键词统计。 个体用户无法做到这一点。 于是很多博主认真写文章, 文章依旧无人问津,挫败感循环往复。